
人为什么会生病?现代社会,人们在紧张和压力中生活,体能大量消耗,细胞早衰。环境的恶化使人们日常摄入的空气、水、食物受到污染。病毒、病菌使细胞受损导致生病。随着饮食结构的西方化,高脂肪、高蛋白、高糖(“三高”)和低维生素、低矿物质微量元素、低膳食纤维(“三低”)的不良饮食习惯,使得罹患癌症、糖尿病、心血管病等内源性疾病的人与日俱增。这是现代人不懂养生的成果吗?
《素问.上古天真论》 :“昔在黄帝,而生神灵,弱而能言,幼而徇齐,长而敦敏,成而登天,廼问于天师曰:余闻上古之人,春秋皆度百岁,而动作不衰。今时之人,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,时世异耶?人将失之耶?岐伯对曰:上古之人,其知道者,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,食饮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,故能形与神俱,而尽终其天年,度百岁乃去。今时之人不然也,以酒为浆,以妄为常,醉以入房,以欲竭其精,以耗散其真,不知持满,不时御神,务快其心,逆于生乐,起居无节,故半百而衰也….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,皆谓之虚邪贼风,避之有时,恬惔虚无,真气从之,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?”
古今不同养生方法和后果
懂养生之道者 > 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,食饮有节,不妄作劳。
效果: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。
以酒为浆(食饮无节),
以妄为常(起居失常),
以欲竭其精(房劳太过),
以耗散其真(妄作劳),
不知持满,不时御神。
后果:务快其心,逆于生乐 > 半百而衰。
法于阴阳:效法阴阳之道指导养生活动。
和于术数:选择适当的养生方法和技术。
食饮有节:讲究五味调和并有节制。
起居有常:生活有规律。
不妄作劳:劳逸适度,不违常规。
节欲保精:避免发生“醉以入房,以欲竭其精,以耗散其真”。
虚邪贼风,避之有时:适应自然环境变化,避免邪气侵袭。
恬惔虚无,精神内守:保持思想安闲清静,排除杂念,精神守持于内,勿令妄耗。
何谓养生之道?人类一直都在与生老病死做斗争。我们的祖先在治疗各种疾病的实践中总结出人如何少生病、不生病,乃至健康长寿的方法,我们称之为“养生之道”!养生的方法包括养心、养身及饮食调养三方面。
如何养心?
养心宜靜,也就是要保持情緒的稳定、尽量舒解压力、放放松己,並保持身心的愉快。
在中医方面,认为长期、过度的情緒变化或負荷過多的压力,都可能引起人体气机紊乱、阴阳失调、组织器官受損而致病。此時,多多学习哲學的生活态度,淡然处世及修心养性,对于情緒的掌控及压力的舒解,有极大的帮助。
陈彤云,1921年出生于北京中医世家,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,著名皮肤科专家,中国名老中医说:“其实,健康应该是由内而外的。只有心态健康,外达于表,才有健康的气色和神态。要保持健康,第一要务就是要养心。”陈老说,“心就是心态,保持一份平和的心态,才能谈养生。”陈老的养生座右铭就是古代的一句格言:“仁之所以多寿者,外无贪而内清净,心和平而不失中正,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。”淡泊名利,遇事不怨天尤人,然后尽情地享受生活,对待生活保持一个知足的心,这就是养心之道。
邓铁涛,1917年出生,广州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、教授。1938年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。邓老将中医的养生保健思想运用于生活中,使阴平阳秘,精神恬淡,起居合宜,而达高寿。邓老说:“养生必先养心,心是一身之主,按中医之理论,“心”既支配血脉的运行,还主持精神活动,是人体最重要的组织,称之为“君主”之器官。|”
养生之道在于“养心”
心是一身之主,按中医之理论,“心”既支配血脉的运行,还主持精神活动,是人体最重要的组织,称之为“君主”之器官。所以养生必先养心,心强健是整体各个脏腑都能健康正常之基础,如果心不处于正常状态,血脉闭塞不通,便会影响各个脏腑而受损,达不到养生长寿之目的。
要保养心神,首先要重视七情的调节。所谓七情,就是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。七情对气的影响:怒则气上、喜则气缓、悲则气消、恐则气下、惊则气乱、思则气结、忧则气郁。七情对脏腑的影响:怒伤肝、惊喜伤心、思伤脾、悲忧伤肺、惊恐伤肾。
作为致病因素的七情,是指这些情志过于强烈,引致脏腑气血逆乱而发病。人的欲望是无穷的,纵欲无度则有损健康,甚至化生百病。凡事要看得开,不要患得患失,要有“退一步海阔天空”的良好心态,颐养浩然之正气。而积极、正确的欲望对养生同样是必不可少的。特别是为人类事业发展而生的欲望,乃为欲望之大者,为浩然正气,对养生具莫大的好处。因此,把握好欲望的大小关系,舍小欲、私欲而怀苍生之念;做好“求”与“放”的平衡,入世却宠辱不惊,正是养心正道之所在。
如何养身?
汉代华佗在论五禽戏时指出:“人体欲得劳动,但不当使极耳。动摇则谷气销,血脉流通,病不得生。”“不当使极”,即言适量而不为过,过则于养生不利。运动种类可分外功与内功。体操、跑步、外家拳术之类,重在使用外劲,当属外功;五禽戏、太极拳、八段锦之类则属内功。凡中老年人不宜行快跑、网球等剧烈运动,以其刚也,刚则耗气。而内功用意不用力,以意为主,以意为引,以气运肢体,不偏不倚,不会伤气耗血。太极拳、八段锦,都是中医保健养生学的精华。八段锦作为中国古代导引术,其健身效果显著,是中华传统养生文化中的瑰宝。每天都坚持做八段锦,不但运动了筋骨,而且起到了调理脏腑功能的作用。
中老年人还可选择每天散步30分钟(平地行走),医学上也称之为“医疗步行”。60岁以上的人,每天散步两次,每次30~40分钟,对身体是非常有好处的。有个老病患对我说,他每天步行2、3公里路,也拍手掌不下一千下,结果他的糖尿病、高血压、风湿痛竟然不药而愈。由此可见散步确实是很好的养身方法之一。
运动不单是体力的,也包括脑力“运动”,读书、看报纸,使脑筋“运动”;思考问题、写文章,脑部也可以“运动”。老年人不妨坚持写写日记,可以起到延缓健忘的作用,对预防老年痴呆有一定好处。
如何饮食调养?
药食同源以平调阴阳
药物和食物均来源于自然界,都是大自然的产物。早在远古时代,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,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,经过口偿身受,发现有的食物具有治病作用,既可当食,也可做药。由此可见,医药从食物中分化而来,二者相辅相成。
饮食要有节度,过分的肥甘厚味,或过饥过饱,食无定时,都会伤及脾胃,脾胃一伤,则诸病丛生。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,营养物质的消化呼收,气血的化生,有赖脾胃的运化功能,故有“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”之说。
由于个人体质有别,所以要以饮食调养首先需辨别自己是属于那种体质。体质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体验、生存质量。重视个体差异,而精华中的精华就是辨体识病、治疗和养生,也就是观察、把握病人的体质,在此基础上分析疾病、制定治则、因人而养生。药物不分贵贱,有很多人都把人参当是贵品,古代一名医就感叹:“人参杀人无过,大黄救人无功。”很多人都认为人参是大补元气的,怎么补也补不坏,多吃少吃无所谓。实际上,人参和其他中药一样,要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才能使用的,不能不问青红皂白,一通乱补,否则会适得其反。食补是因人而异的,要知道人参再好再珍贵,如果使用不恰当一样会补出祸根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