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6月8日星期一

漫谈养生之一(养生基本概念)


   

    养生的含义:养,指生育、哺乳、培养、饲养、调养、积蓄、长之义;生,指人体生命。养生,指调养人体生命,以达长寿的意思。

生老病死是每个人必经之路,人的寿命是多长呢?


   黄帝曰:其气之盛衰,以至其死,可得闻乎?
   岐伯曰:人生十岁,五脏始定,血气已通,其气在下 ,故好走 。二十岁,血气始盛,肌肉方长,故好趋。三十岁,五脏大定,肌肉坚固,血脉盛满,故好步。四十岁,五脏六腑十二经脉,皆大盛以平定,腠理始疏,荣华颓落,发颇斑白,平盛不摇,故好坐。五十岁,肝气始衰,肝叶始薄,胆汁始灭, 目始不明。六十岁,心气始衰,苦忧悲,血气懈惰,故好卧。七十岁,脾气虚,皮肤枯。八十岁,肺气衰,魂魄离散,故言善误。九十岁,肾气焦,四脏经脉空虚。百岁,五脏皆虚,神气皆去,形骸独居而终矣。

   正常的情况下,人的寿命是可以达致百岁的,然而科学发达的今天,又有多少人可以活到百岁呢?太先进的世界更把世间搞得乌烟瘴气的,还记得以前小时跟随母亲去买菜,那时候的菜是怎样的?菜上还有小虫呢!菜还有虫吃的痕迹,一个洞一个洞的。现在呢?有个卖菜的说,现代人买菜就选哪个漂亮的菜,见到有虫的菜还不要呢!菜商就跟她说有虫的好,没有农药,偏偏你就是不识货呢!以前小时是蹦蹦跳跳的,玩的游戏是什么?兵捉贼、踢牛奶罐、骑马龙、捉打架鱼、玩goli、打gasing、爬树。现在的小孩呢?玩什么?玩钢琴、电子游戏、补习,几年前我去学二胡、古筝的时候,也真不好意思,班上年龄我最大,来学习的都是小学生,有个小学生我问他你喜欢二胡?他说妈妈要我学,我还学钢琴、还有补习,一个星期只有二个晚上得空哦!真是的,比我还忙呢!唉!望子成龙、成凤是现代父母的梦想。有个朋友她遗憾自己没有学到钢琴,就要女儿学钢琴来完成她的遗憾。可是有问过女儿喜欢吗?女儿有音乐细胞吗?

   七十年代吃得很简单,有节日的时候最高兴,也只有什么节日的才有鸡肉吃,那时候吃的鸡还是自己家里养的呢!平时午餐吃粥晚餐吃饭,就简单的几味菜。没有吃过奶粉,没人奶吃的时候就吃粥。小时一放学回家书包一丢就是玩耍去,总要玩的汗流浃背尽兴而归,偶尔跌的伤痕连连也没什么,奇怪!以前我与玩伴从树上跌下来,最多也是肘部、膝盖流点血,爬起来拍拍屁股又可以玩了,痛的太厉害就会偷偷跑回家拿些蓝药水擦擦就行了。现在的小孩特别脆弱,在地上跌倒有些还会骨折呢!现代的小孩有听过拉出虫的吗?几乎没有吧!怎么那个时候的我们会有虫积呢?有个医师在他书中说因为现代的小孩体内毒素厉害,虫都无法生存(打太多的疫苗)。有道理吗?仔细想想,为什么二、三十年前很少听到所谓的富贵病,而现在那么多呢?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很容易就咳嗽气喘的?是否生活条件太好了,吃得不再是五谷杂粮而是肥甘厚味,出外有车进内就是冷气,太舒适的生活把我们身体原本的机能也懒散的无法如常运作,结果把身体糟蹋了。。。

   从古至今,中国人可说是世界上最懂得保健的民族。中国社会崇尚养生之道,早在二千多年前,中医就有许多有关养生的文献论述。所谓养生,「养」 即是指在身体方面要有充足的营养及良好的保养;而「生」則是指要有健康、有活力的生命和品质良好的生活。养生的方法,只要合理运用,就可使人延年益寿。 

  传统医学认为,人的正气可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,並有抵抑外邪﹝如細菌、病毒等一些致病因子﹞的能力。一般來說,疾病的形成是因为身体內部的功能失调,然後外來致病源入侵所引起的,只要能补充足夠的营养,维持身体机能运作增進抵抗力,就不容易感染疾病。古言三分治七分养,不吃药而能治病才是养生上策,而在病未發之前事先利用各種方法來调和体质,使身体強健免於疾病的侵犯,甚至預防其发生,這也就是「上工治未病」的道理。

  药补不如食补好,寓补于食有医道。
  寒热温凉当分辨,平衡膳食不过饱。

  中医有“虚则补之”一说。补虚有多种方法,药补和食补是常用的两种方法,但各有不同。俗话说“民以食为天”,就体现了饮食是维护健康的根本。古代医着《黄帝内经》说“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,五畜为益,五菜为充”,也显示了古人对饮食疗法的重视。古代名医张景岳亦称“盖气味之正者,谷食之属是也,所以养人之正气”。食补有如下特点:

  1.疾病较轻,虚证不严重者可用食补,而不必去求医问药。正如唐代名医孙思邈所说“以食治之,食疗不愈,然后命药”。

  2.食补可以维持长期进补。药补一般作用强,用量小,价格贵,且有“是药三分毒”之虞;食补则没有这些缺点,可以长期应用。

  3.食补的补益范围广泛。药补作用较单一,针对性强,多由医生决定。而食补具有多种成分的综合作用,广摄博取,滋阴补阳,益气养血,一般可根据身体情况自行决定。

  4.食补更适于年迈体弱者。食补所用食品多在性味上较平和,久用无明显毒副作用,能补充老人“精、气、神”的衰退,对益寿、延缓衰老有好处。

  5.可在饱享“口福”和“眼福”中防病、治病。食补把食品经过精心烹饪成为美味佳肴,即把美食和保健融为一体。食补常在形象上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,往往一看就会大开胃口,如红色的西红柿、白色的白萝卜、绿色的芹菜、黑色发亮的木耳、紫色的茄子和形态各异的辣椒等等,五彩缤纷,绚丽多彩,还没入口就给人以美的享受。

  以蔬菜为例,《内经》中称“五菜为充”,有补充营养的含义,也是食补的重要部分。《说文解字》称“菜者,采也”,说明古人为了生存采摘果菜以补充食物。蔬菜有疏通、充实、完善机体营养的功能,从而使补充的营养达到均衡。正像一个整天吃大米白面、大鱼大肉的人,长期下去可能会因维生素C和纤维素等营养素的缺乏或失衡而引发肥胖、便秘、高脂血症、心脑血管疾病等,这时补充蔬菜就显得尤为重要。

   在大马要如何养生呢?中医养生源自中国,中国是四季国家,所以黄帝内经指出 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的理论,大马常年处于夏的环境,是不是应该按照夏天的养生方法呢?

   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,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,对于人来说,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,人体阳气外发,伏阴在内,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,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。为适应炎热的气候,皮肤毛孔开泄,而使汗液排出,通过出汗,以调节体温,适应暑热的气候。 

     汪绮石在《理虚元鉴》里指出:“夏防暑热,又防因暑取凉,长夏防湿”,这里再清楚不过地指明了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:在盛夏防暑邪;在长夏防湿邪;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,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,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,即《黄帝内经》里所指出的“春夏养阳”,也就是说,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,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。 

   暑为夏季的主气,为火热之气所化,独发于夏季。中医认为,暑为阳邪,其性升散,容易耗气伤津。这是它的病理特点。暑邪侵入人体,常见腠理开而多汗,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,此为伤津的关键,津伤时,即见口渴引饮、唇干口燥、大便干结、尿黄心烦、闷乱等症。如果不及时救治,开泄太过,则伤津可以进一步发展,超过生理代偿的限度必然将耗伤元气,此时可出现身倦乏力、短气懒言等一系列阳气外越的症状,甚至卒然昏倒,不省人事、而导致死亡,由此观之,夏季防暑不可等闲视之。 

   湿为长夏之主气,大马既炎热又多雨。湿病就多见于这个季节。夏之空气中湿度最大,加之或因外伤暴露,或因汗出沾衣,或因涉水淋雨,或因居处潮湿,以至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。中医认为,湿为阴邪,好伤人体阳气。因其性重浊粘滞,故易阻遏气机,病多缠绵难愈,这是湿邪的病理特征。不仅如此,湿邪亦好伤脾阳,因为脾性喜燥而恶湿,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,则可能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气机不畅,临床可见脘腹胀满,食欲不振,大便稀溏,四肢不温。尤其是脾气升降失合后,水液随之滞留,常见水肿形成,目下呈卧蚕状。

   中医还认为,湿邪重浊,故外感湿邪后多有身重倦困,头重如裹等症状。又因湿邪粘滞,病损往往着而难易,若其侵犯肌肤筋骨,每每既重且酸,固定一处,故有“著痹”之称。一般他说,湿邪为病,病程较长,如湿温病,常有如油入面难分难解之临床特征。风湿夹杂,侵犯肌肤,关节所形成的风湿痹症则往往反复发作。内湿病常见其病理性产物多呈秽浊不洁之物,如皮肤病变之渗出物,湿热带下之分泌物,质粘而腥臭。因此,人们常称湿为“有形之邪”,其性秽浊。由于湿的形成往往与地之湿气上蒸有关,故其伤人也多从下部开始。临床所见之下肢溃疡,湿性脚气,带下等症往往都与湿邪有关。
 
   对于湿,现代科学用湿度来表示,是指空气中的含水量,物体潮湿的程度。空气的湿度是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,它对人体有直接的影响。一般来说,对人体适宜的湿度是40%~60%,当气温高于25℃时,适宜的相关湿度为30%。秋天,天气凉爽,湿度适中,人的精神倍增;而夏季三伏时节,由于高温、低压、高湿度的作用,人体汗液不易排出,出汗后不易被蒸发掉,因而会使人烦躁、疲倦、食欲不振,易发生胃肠炎、痢疾等。

   若湿度太低,上呼吸道粘膜的水分可大量散失,从而使抵抗力下降,易引起感冒。不仅如此,长夏时节由于天气闷热,阴雨连绵,空气潮湿,衣物和食品都容易返潮,甚至发霉、长毛,人也会感到不适。若穿着返潮的衣物,容易感冒或诱发关节疼痛,吃了霉烂变质的食品,就会引起胃肠炎,甚至导致中毒,所以在长夏一定要重视防止湿邪的侵袭。 

   “春夏养阳”,告诫人们在炎热的夏天,人们一定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。首要的一点是,人们不能只顾眼前舒服,过于避热趋凉,如在露天乘冷过夜,或饮冷无度,致使中气内虚,从而导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而入。在乘凉时,要特别注意盖好腹部避免着凉。《养老寿亲书》里指出:“夏日天暑地热,若檐下过道,穿隙破窗,皆不可乘凉,以防贼风中人。”《摄生消息论》亦指出:“不得于星月下露卧,兼使睡着,使人扇风取凉。”这些都是宝贵的养生经验,符合夏季“养阳”的精神。夏季养生,古人之所以提出保养阳气,关键在于暑热外蒸,汗液大泄,毛孔开放,这样机体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。其次要谨防冷气病:所谓冷气病,是指由于人们久处冷气设备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时所患的一种疾病。轻者面部神经痛、下肢酸痛、乏力、头痛、腰痛、容易感冒和不同程度的胃肠病等;重者会出现皮肤病和心血管疾病。而老年人中出现的各种症状更加明显。 

   在夏天,人的身体消耗超过了春秋冬季节,加上人在夏季的睡眠休息质量较差,就更需要靠增加营养来支撑。如果一味走“清淡路线”,少吃甚至不吃多营养食物,减少饮食,其结果必然使热量入不敷出,导致体质大大下降。盛夏酷暑蒸灼,人容易闷热不安和困倦烦躁。所以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平静下来、神清气和,切忌火暴脾气,遇事一蹦三跳,因躁生热,要防止心火内生。保持清淡的心态,则平和宁静,避免焦虑、紧张等不良情绪影响正常生活,诱发各种疾病的发生。
 
   夏天如何养生?炎夏的饮食应以清淡质软、易于消化为主,少吃高脂厚味及辛辣上火之物。清淡饮食能清热、防暑、敛汗、补液,还能增进食欲。多吃新鲜蔬菜瓜果,既可满足所需营养,又可预防中暑。主食以稀为宜,如绿豆粥、莲子粥、荷叶粥等。还可适当饮些清凉饮料,如酸梅汤、菊花茶等。但冷饮要适度,不可偏嗜寒凉之品,否则会伤阳而损身。另外,吃些醋,既能生津开胃,又能抑制杀灭病菌,预防胃肠道病。早晚室内气温低,应将门窗打开,通风换气。中午室外气温高于室内,宜将门窗紧闭,拉好窗帘。阴凉的环境,会使人心静神安。

   临床上我看不少的风湿病患与脾胃病患,有人说大马是饮食天堂应有尽有,民以食为天,吃是一大享受,尤其在环境的许可下,做父母的对子女非常宠爱,往往不懂得适量控制,结果在营养不均衡、暴饮暴食、喜欢过冷或过热的食物、三餐不定时,都直接的影响到身体的健康。很多疾病的产生并不是一日之间造成的,种下了因自然就有应得的果。冷气是当今疾病的根源之一,每天泡在冷气房内,咳嗽是比较难愈的。为什么呢?

   冷气一旦攻破了呼吸道的脆弱“防线”,轻则出现咳嗽、打喷嚏、流涕等感冒的症状即上呼吸道疾病。这种感冒就是常说的热伤风,一方面因为经常进出冷气房间,身体适应不了冷热不均的温度;二是由于冷气房间都是密闭的,屋里人又多,空气流通差,如果有一个人出现感冒症状,很快就会传染他人。

   屋子里虽凉,但是湿度却太低,这对人们眼、鼻的黏膜都不利。而干燥的环境适合病菌和病毒的生存,人们觉得鼻子、嗓子发干的时候就要特别小心病毒侵入了。年轻人往往不太注意空调冷气引起的关节疼痛,但长吹冷气却会有这样那样的毛病。夏天室外空气灼热,人们普遍穿得少,但室内的空调冷气吹得厉害,衣服这么单薄,这样的低温环境会刺激血管急剧收缩,血液流通不畅,导致关节受损、受冷、疼痛,像脖子和后背僵硬、腰和四肢疼痛、手脚冰凉麻木等都是常见的反应。

    另外,屋里太“冷”容易导致胃肠运动减弱,再加上夏天贪凉,经常吃冷饮,肠道内外都被“冷”控制着,很多人又拉又吐就不足为怪了

冷气室内提供的空气,都是经反覆循环使用,将空气经冷却或加热、去湿或加湿後,再流入房间内。此种空气并非新鲜空气。空气中某些低浓度的有害物质,因循环而积聚,对人体有害。同时,氧的负离子数目减少,正离子过多,造成人体内分泌紊乱,出现头晕头痛、疲劳倦怠、胃口减退、心慌、胸闷等。由於女性对低温的耐受性较差,因此患冷气症状较严重,导致浑身肌肉酸痛。 

   冷气机内的环境,很适宜细菌、真菌、病毒等微生物的繁殖。例如,从空调系统的冷却水中可以分离到引致军团病的杆菌和其他病原体。室内外环境(气温、湿度、气流等)若相差过大,使人难以适应,容易引致感冒和鼻敏感。室内乾燥,刺激呼吸道,令鼻腔、鼻黏膜易发炎,降低抵抗力。常用循环空气,造成室内、室外空气交换减少,空气污浊,容易散播病菌。冷气房间往往自然光照射不足,不能杀死室内的细菌和病毒。

   很多病患说不开冷气太热睡不着,我说风扇不行吗?病患总是说风扇不行,还是要冷气才行!为了身体的健康就不能尝试去改变一下吗?天人相应,我们应该学会去适应在怎样的天气下生存,人必需做到天人相应,顺应而生才是天地之道,这是天地之间的规律。违背了这个规律自然产生祸害。生活水准高了物质上的享受轻易而得,太舒适生活当儿是需要付出代价的,这是公平交易吧!你愿意付出,没人可以说不!最好的医生是自己,也只有自己才能主宰自己的健康啊!
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