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临床上看过不少脾胃病的病患,也许是生活水准高,吃得太好的关系,胃脘痛占了大多数。本病主要症狀是上腹部疼痛長期週期性發作,多為灼痛,伴有噁心、噯氣、泛酸、燒心、嘔吐、或脹滿、食欲不振、失眠等症狀。治療后預後較好,但復發率較高。
脾胃合称"后天之本"、"气血生化之源",二者互为表里,升降纳化,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。在病理状态下,脾胃亦相互影响,互为因果。大凡外邪侵袭,劳逸失调,饮食失度,肝胆相乘等,或寒热虚实,或气滞血瘀,常可导致脾胃运化失司,升降失调,病证多发,证型复杂。脾胃是很重要的中焦枢纽,人体的气机升降出入都和它有着很大关系,因为脾胃属中焦,气血生成的源泉亦是运化的中州。它位居中央,统摄全局,可以讲尽管它不是君主之官,可是它仓凛之官,可以说它是一个后勤系统,它的兴衰关系着整个全局的生败。假如一个脾胃功能很好的人,他很少生病,即使生病也不严重。
胃痛,又称胃脘痛,是指上腹胃脘反复发作性疼痛为主的症状。因其疼痛部位近心窝部,又称作“心痛”、“胃心痛”等。胃痛的发生,主要由外邪犯胃、饮食伤胃、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,导致胃气郁滞,胃失和降,不通则痛。外邪犯胃 乃外感寒、热、湿诸邪,内客于胃,皆可致胃脘气机阻滞,不通则痛;饮食不节,或过饥过饱,损伤脾胃,胃气壅滞,致胃失和降,不通则痛;情志不畅 忧思恼怒,伤肝损脾,肝失疏泄,横逆犯胃,脾失健运,胃气阻滞,均致胃失和降,而发胃痛;素体脾虚 脾胃为仓廪之官,主受纳及运化水谷,若素体脾胃虚弱,运化失职,气机不畅,或中阳不足,中焦虚寒,失其温养而发生疼痛。
胃痛的病机
胃为阳土,喜润恶燥,为五脏六腑之大源,主受纳、腐熟水谷,其气以和降为顺,不宜郁滞。上述病因如寒邪、饮食伤胃等皆可引起胃气阻滞,胃失和降而发生胃痛,正所谓“不通则痛”。胃痛的病变部位在胃,但与肝、脾的关系极为密切。肝与胃是木土乘克的关系。若忧思恼怒,气郁伤肝,肝气横逆,势必克脾犯胃,致气机阻滞,胃失和降而为痛。肝气久郁,既可出现化火伤阴,又能导致瘀血内结,病情至此,则胃痛加重,每每缠绵难愈。脾与胃同居中焦,以膜相连,一脏一腑,互为表里,共主升降,故脾病多涉于胃,胃病亦可及于脾。若禀赋不足,后天失调,或饥饱失常,劳倦过度,以及久病正虚不复等,均能引起脾气虚弱,运化失职,气机阻滞而为胃痛。脾阳不足,则寒自内生,胃失温养,致虚寒胃痛。如脾润不及,或胃燥太过,胃失濡养,或阴虚不荣,脉失濡养,致阴虚胃痛。阳虚无力,血行不畅,涩而成瘀,可致血瘀胃痛。
胃痛早期由外邪、饮食、情志所伤者,多为实证;后期常为脾胃虚弱,但往往虚实夹杂,如脾胃虚弱夹湿、夹瘀等。胃痛的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、寒凝、热郁、湿阻、血瘀。其基本病机是胃气阻滞,胃失和降,不通则痛。胃痛的病理变化比较复杂,可以衍生变证,如胃热炽盛,迫血妄行,或瘀血阻滞,血不循经,或脾气虚弱,不能统血,而致便血、呕血。大量出血,可致气随血脱,危及生命。若脾胃运化失职,湿浊内生,郁而化热,火热内结,腑气不通,腹痛剧烈拒按,导致大汗淋漓,四肢厥逆的厥脱危证。或日久成瘀,气机壅塞,胃失和降,胃气上逆,致呕吐反胃。若胃痛日久,痰瘀互结,壅塞胃脘,可形成噎膈。
在胃:多属初发,多由外感或伤食所致。症见胃脘胀痛、闷痛,痛无休止,嗳气 ,大便不爽,脉滑。
在脾:多属久病,胃中隐痛,饥时为甚,进食可缓,劳倦则重,休息则轻, 面色萎黄,疲乏无力,大便溏薄,脉缓。
在肝:每与情志不遂有关,常反复发作,胃脘胀痛连胁,窜走不定,太息为快,脉弦。
治疗原则
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,审证求因,辨证施治。邪盛以祛邪为急,正虚以扶正为先,虚实夹杂者,则当祛邪扶正并举。虽有 “通则不痛” 之说,但决不能局限于狭义的 “通” 法,要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和运用“通”法,正如叶天士所谓 “通字须究气血阴阳”。属于胃寒者,散寒即所谓通;属于食停者,消食即所谓通;属于气滞者,理气即所谓通;属于热郁者,泄热即所谓通;属于血瘀者,化瘀即所谓通;属于阴虚者,益胃养阴即所谓通;属于阳虚者,温运脾阳即所谓通。根据不同病机而采取相应治法,才能善用 “通” 法。
分证论治
1、胃气壅滞 → 胃脘胀痛,食后加重,嗳气 → 香苏散
2、肝胃气滞 → 胃脘胀满,攻撑作痛,脘痛连胁,每因情志因素而诱发
→ 柴胡疏肝散
3、胃中蕴热 → 胃脘灼痛,得凉则减,遇热则增 → 泻心汤合金铃子散
4、肝胃郁热 → 胃脘灼痛,痛势急迫 → 化肝煎
5、瘀血阻滞 → 胃脘疼痛,如针刺、刀割,痛有定处,按之痛甚,食后加剧,
入夜尤甚 → 失笑散合丹参饮
6、胃阴不足 → 胃脘隐痛或隐隐灼痛 → 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
7、脾胃虚寒 → 胃痛隐隐,绵绵不休,喜温喜按,空腹或受凉疼痛加剧,
得饮食或温熨后减轻 → 黄芪健中汤
临床上我治疗胃痛不一定对号入座,我比较喜欢用平胃散、柴胡疏肝、附子理中、小建中、半夏泻心等加减灵活应用来治疗各类型的胃痛。一般上也取得不错的疗效,曾有个病患胃痛了二年多,医院检验无数次,检验结果都说没病,可是他却痛了二年多,他西医常看中医也看不少,一直未见好转,也许因为治病钱也花了不少,最后来义诊找上了我。我开了药方给他自己去中药店捉药,一个星期后他回来复诊,见了我很高兴的说,他的胃痛好了七七八八,他吃了五剂,我跟他改了几味药再叫他多吃几剂。过后一星期不见他再来,再见到他时已经是二个月后的事情了,再来看诊不是看胃痛了,他告诉我胃痛好了。他感叹说他捉药一付才4元而已,他在西医不知花了多少钱啊!我跟他说中医确实“简、便、验、廉”。中医的奥妙在于中医学术的灵魂,就是强调知变、识变、应变。个人体质不一样,绝对不赞同有些人看见人家的病好了,就问吃什么,然后自己也捉药来吃,结果别人吃好了你吃了不见好,道理很简单,不同的体质吃同样的药反应是不一样的。可能方可以一样,但是量就不同了。中医的奥妙在于千变万化啊!
胃痛,中医药辨治具有其独特的优势,临床诊治强调治胃勿忘健脾,总以助脾健运,和胃降逆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