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近来看诊中见不少妇科病,痛经、月经先期、月经后期、月经前后不定期、崩漏、更年期。有些女性根本对月经不了解,多数来看诊的女性非为月经病而来,而是来看身体不适如晕、易累、乏力、纳差等症状。问及月经才知道与月经紊乱有关。她们以为每个月有来就行,不管它是早来还是迟到,不知道早来迟到属于不健康状态,意味着身体亮起黄灯了,是需要注意的时候,要尽早把月经调整过来。尤其对那些未婚女性,应该要去了解月经对一个女人来说是何等重要,女人身负生养后代的重任,如果身体状态不佳,又如何产下一个健康的宝宝呢?
正常的月经周期是28天左右,排卵发生在月经开始之时的两周之后和下一次月经开始的两周之前。大多数妇女28天行经一次,但提前或延后7天以内仍属正常,月经持续时间一般3--7天,一次月经出血量约为30--50毫升。凡月经的周期、经期和经量发生异常,以及伴随月经周期出现明显不适症状的疾病,称为月经病,是妇科临床的多发病。
你知不知道月经不调会给你下一代带来什么影响呢?
有位医师在健康讲座上那么说:“ 不正常月经表现:
1、量大且提前 → 气虚 → 影响后代 免疫力低下
2、先量大、提前,然后正常,再量小、推迟
→ 血虚 → 影响后代 不长个/儿童多动症/精神不集中
3、时间忽前忽后,4-5天结束(量正常) → 脾虚 → 影响后代 偏食
4、时间忽前忽后、量忽大(7-8天)忽小(1-2天)
→ 肝肾亏虚 →
影响后代 →
A:脑瘫(肾亏)→ 大脑发育不正常 (现今多为小脑脑瘫,小脑主肢体运动神经)
B:自闭症(肝主情志 → 发脾气 → 肝火旺)
5、痛经:为血脉不通。 → 后代反映:
A:产后月经不痛
b. 尿床。
(2)生女孩 → a. 九岁以前尿床
b. 来经后痛经(代代相传)
B:产后月经还痛:母体 95% 会得子宫膜上的子宫肌瘤
痛经多因寒凝结于血。吃冰冷的食物寒于胃,胃乃髓骨生化之源→ 引起多发性子宫肌瘤。另 5% 来经前三天脾气暴,易生气(肝气),多为子宫壁肌瘤。 ”
有位英国的妇产科医生,对14中至17岁的91名女学生参加一次重要考试时月经变化进行了调查研究。研究表明,在临近考试前的一段时间,大约有一半人的月经不正常,大多数人的月经周期延长,少数人月经缩短,个别人停止了月经。考试当天,学生的情绪处在最紧张的状态,竟有36名女生来了月经。
痛经是月经功能不正常的症状,表现为月经来前小腹、腰部和骶骨压迫感的隐痛或酸痛。心理因素与痛经关系密切。情绪紧张而不稳定的妇女比情绪稳定的妇女痛经多。
中医认为引起月经痛的因素很多,其中七情失调是一个重要因素。正如陈自明在《妇科良方》中所指出:“七情内伤,六淫外侵,饮食失节,起居失宜,脾胃虚损,心火妄动,则月经不调矣。”中医学认为情绪变化能够引起肝郁化火,导致冲任二脉失固,迫血妄行,造成月经提前。情绪变化也可以引起气机郁阻,气郁则血滞,造成月经错后。情绪抑郁、愤怒可以引起肝气逆乱,导致血海蓄溢失常而经来无定。情绪变化能引起血滞,使冲任二脉不通畅而造成闭经。情志不舒引起肝气郁结,气机壅滞,运行不畅,形成气滞,气滞则血亦滞,造成痛经。
现代心理学与现代医学研究认为,不同的情绪状态对月经的影响是不同的。心情抑郁或沮丧常常使月经量减少甚至闭经,而情绪紧张可使月经量增多,月经提前。
月经病发生的主要机理是脏腑功能失调,气血不和,导致冲任二脉的损伤。其病因除外感邪气、内伤七情、房劳多产、饮食不节之外,尚须注意身体素质对月经病发生的影响。
月经病的辨证着重月经的期、量、色、质及伴随月经周期出现的症状,同时结合全身证候,运用四诊八纲进行综合分析。
月经病的治疗原则重在治本以调经。论治过程中,首辨他病、经病的不同。如因他病致经不调者,当治他病,病去则经自调;若因经不调而生他病者,当予调经,经调则他病自愈。次辨标本缓急的不同,急则治其标,缓则治其本。如痛经剧烈,应以止痛为主,若经崩暴下,当以止血为先,缓则审证求因治其本,使经病得到彻底治疗。再辨月经周期各阶段的不同。经期血室正开,大寒大热之剂用时宜慎;经前血海充盛,勿滥补,宜予疏导;经后血海空虚,勿强攻,宜于调补,但总以证之虚实酌用攻补。这是月经病论治的一般规律。
妇女有经、孕、产、乳的生理特点,其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机体阴血的充足。如果阴血不足,必然会导致生理异常,造成种种病症,故中医有“妇女以血为本”的理论。所以妇女进补的基本原则是滋阴养血。虽然引起月经失调的原因多种多样,但最常见的还是气血亏虚,阴血不足,故经病进补法当以滋阴养血为主。
月经先期:
概念:指月经每月提前6~7天以上来潮,甚至每月行经2次,又称为“月经超前”。
症状:常见血量多而色淡红、质清稀,精神疲倦,气短心悸,小腹有空坠感,面色无华,舌质淡,脉弱无力。
病因:气血虚弱导致。
治疗方法:宜在冬令双补气血,可于立冬后用乌骨鸡1只,当归、黄芪、茯苓各9g,将鸡洗净,把药放入鸡腹内用线缝合,放砂锅内煮烂熟、去药渣。调味后食肉喝汤,分2次服完。月经前每天1剂,每个月经周期服3~5剂。
月经后期:
概念:指月经周期经常错后6~7天以上来潮,甚至每隔40~50天行经1次,又称为“月经错后”。
症状:常见月经延后,量少色淡,小腹空痛,体弱乏力,面色苍白,头晕乏力,心悸少寐,筋骨酸痛,皮肤干枯,舌淡苔少,脉细无力。
病因:多由血虚引起。
治疗方法:宜在冬令补血调经,可用羊肉500g,黄芪、党参、当归各25g,生姜50g。将羊肉、生姜洗净切块,药物用布包好,同放砂锅内加水适量。武火煮沸后改文火煮2小时,去药渣,调味服食。冬季每逢月经后,每天1次,连服3~5天。
月经过多:
概念:指月经量多,过期不止。
症状:常见经色淡红、经质清稀,小腹空坠,神疲乏力,面色无华,心悸怔忡,气短懒言,舌淡红,苔薄白,脉软弱无力。
病因:多由气虚导致。
治疗方法:宜用补气摄血,健脾宁心。可用老母鸡1只,黄芪10g,艾叶15g,将老母鸡洗净,切块,同黄芪、艾叶(布包)清蒸或煮汤,分2~3次食用。冬季每逢月经期,连服2~3剂。
月经过少:
概念:指月经量少,1~2日即净,或点滴即止。
症状:经色淡红,面色无华,皮肤干糙,头晕目眩,心悸不寐,小腹空痛,手足不温,舌淡,脉虚细。
病因:多属血虚型。
治疗方法:宜补气养血以养冲任,可用鸡血藤9~15g(干品),大枣10枚,瘦猪肉200g,炖服。冬季在每次月经前,连服5天,每天1剂。
闭经:
概念:指月经停止。
症状:面色苍白或萎黄,精神疲倦,头晕目眩,心悸少气,虚烦不寐,四肢无力,舌质淡,脉沉细无力。
治疗方法:宜气血兼补,养血通经。可用墨鱼(乌贼)1条,约200~300g,桃仁6g。将墨鱼洗净切块,同桃仁共煮,食墨鱼喝汤。每天1次,每月连服5~6天。或用黄芪30g,枸杞30g,乳鸽1只,将乳鸽洗净,黄芪用布包,同枸杞,放炖蛊内加水适量,隔水炖熟,调味后饮汤、吃鸽肉。一般隔天炖服1次,冬季每月连服4~5次。
素体血虚、气虚的女孩子,月经期要小心,不要受寒、不吃冷、不生气,注意腰骶部、少腹部的保暖,不剧烈运动,月经后在饮食上适当进补,比如红枣、龙眼、枸杞子、莲子、葡萄干、当归等等,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气虚和血虚的体质。痛经的女孩子,月经前可以适当喝点红酒、糯米甜酒、红糖水缓解痛经之苦。
对于月经病的预防既要注意饮食起居,情志调和尤其重要。对于主要由心理因素而引起的月经失调,对其治疗主要是以心理治疗为主,适当配合药物治疗。单靠药物治疗,不消除引起月经不调的消极心理因素是很难奏效的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