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皮苓泽加桂附,引火归原热下趋。
《组成》:熟地黄八两、山药四两、山茱萸四两、泽泻三两、
茯苓三两、杜丹皮三两、桂枝一两(或肉桂代之)、附子一两。
《功用》:补肾助阳。
《主治》:肾阳不足证。腰痛脚软,身半以下常有冷感,少腹拘急
,小便不利,或小便反多,入夜尤甚,阳痿早泄,舌淡而旁,
脉虚弱,尺部沉细,以及痰饮,消渴,脚气,转胞等。
《方解》:本方治证皆由肾阳不足所致。腰为肾府,肾为先天之本,
中寓命门之火。命门真阳即肾间动气,《难经。八难》说
:“此五脏六腑之本,十二经脉之根,呼吸之门,三焦之原”.
肾阳不足,不能温养下焦,故腰痛脚软,身半以下常有冷感;
肾阳虚弱,不能化气利水,水停于内,故小便不利,少腹拘急
不舒;若肾虚不能约束水液,则小便反多,或消渴、水肿、痰饮
、脚气以及转胞等。治宜补肾助阳为法。亦即王冰所谓“溢火
之源,以消阴翳”之意。《景岳全书。新方八阵》又说:“善补
阳者,必阴中求阳,则阳得阴助,而生化无穷。” 故方中重用
干地黄滋阴补肾为君药。臣以山茱萸、山药补肝肾而益精血;
加以附子、桂枝之辛热,助命门以温阳化气。从用量分析,
补肾药居多,温阳药较轻,其立方之旨,又在微微生火,鼓舞肾气
,取“少火生气”之义,而非峻补。柯琴谓:“此肾气丸纳桂、附
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,意不在补火,而在微微生火,即生肾气也。” 又配泽泻、茯苓利水渗湿泄浊,丹皮清泄肝火,三药于补中寓泻, 使邪去则补乃得力,并防滋阴压之腻滞。诸药合用,稳而不燥,
滋而不腻,助阳之弱以化水,滋阴之虚以生气,使肾阳振奋,
气化复常,则诸证自除。
《新解》:本方证治系肾阳虚惫而致诸证。现代医药研究认为本汤证的
形成多与垂体 ~ 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,代谢紊乱、机体免疫力
功能降低有关,且影响植物神经系统、泌尿、生殖系统,血液
循环系统功能失调或降低所致。
方中附子、桂枝有调节肾上腺皮质功能而使其正常、强心、
扩张血管,改善血液循环、抗寒、提高机体抵抗力,镇静作用,
治疗畏寒肢冷,小便拘急,小便不利,头晕耳鸣,舌淡苔白,
脉沉等为主药。地黄、山药、山萸肉强心、补益营养、增强机体
抵抗力、利尿助主药以治腰膝酸软、头晕耳鸣等机体抵抗力功能低下。茯苓、丹皮、泽泻利尿、镇痛、降压、抑菌、解热、
减少血管通透性,以治浮肿等症。诸药合用,本方具有调节肾
上腺皮质功能,改善血液循环,增强机体免疫力及抵抗力作用。
其次尚有一定的降压、利尿、抗寒、镇静、抑菌、补益营养作用。
从而使阴阳协调,肾气得充,诸证得失。
本方配伍特点有二:一为补阳与补阴配伍,阴阳并补,而以补阳为主;二为补阴之中配入少量桂、附以温阳,目的在于阴中求阳,
少火生气,故方名“肾气丸”。
在中医学中是以阴阳为根基,在阴阳生理方面记载:《素问。
生气通天论》:“阴阳之要,阳密乃固,因而和之,是谓圣度。”;《素问。六微旨》:“阴平阳秘,精神乃治。”,“承乃制,制则生化,外列胜衰。”;《素问。太阴阳明论》:“阳者,天气也,主外;阴者,地气也,主内。”;《素问。阴阳应象大论》:阴者藏精而起亟也,阳在外,阴之使也。”,“清阳出上窍,发腠理,实四肢,浊阴出下窍。”阴阳生理理论,实际是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的原始描述。机体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,并把他们制造成为机体自身物质的过程,即吸收能量的物质合成之同化过程和机体分解自身的物质。把分解产物排出体外,并在物质分解时,释放能量,供给机体。生命活动的同化异化过程,实则是阴藏于内和阳使于外的过程,阴平阳秘,实则是同化异化平衡。
在阴阳病理记载:《素问。生气通天论》:“阴不胜其阳,则脉流薄疾,并乃狂。阳不胜其阴,则五脏气争,九窍不通。”,“阴阳两者不和:若春无秋,若冬无夏。”,“阳强不能密,阴气乃绝。”;《素问。阴阳别论》:“阴争于内,阳扰于外。”,“阳气破散,阴气乃消亡。”;《素问。阴阳应象大论》:“阴胜则阳病,阳胜则阴病。”,“重阴必阳,重阳必阴。”,“阳胜则热,阴胜则寒。”;《素问。六微旨》:“亢则害,害则败乱,生化
大病。” ;《素问。太阴阳明论》:“阳道实,阴道虚。”;
《灵枢。脉度篇》:“阳脉不合,则气留之,则阳气盛矣。阳气
太盛,则阴不利;阴脉不利,则血留之;血留之,则阴气盛矣。
阴气太盛,则阳气不能荣也。阳气太盛,则阴气不能荣也,故曰格
。阴阳俱盛,不得相荣,故曰关格。关格者,不得尽期而死也。”
从这阴阳病理理论中,说明了同化的“阴”的不足,异化的
“阳”相对偏亢,向外散热偏多;同化的“阴”偏亢,则相对“阳”的不足,产热不够,而有寒的感觉。阴阳失调,则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之一。
在阴阳疾病治疗方面记载:《素问。上古天真论》:“提挈天地,把握阴阳。”,“和于阴阳。”,“调气之方,必别阴阳。”;《素问。四气调神大论》:“从阴阳则生,逆阴阳则死;从之则治,逆之则死。”;《素问。
至真要大论》:“审其阴阳,以别柔刚,阳病治阴,阴病治阳,定其血气,各守其乡。”,“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,以平为期。”;《素问。;疏五过论》:“圣人之治病也,必知天地阴阳。”;《素问。生气通天论》:“阳蓄积病死,当泻,不及正治,粗乃败之。”
阴阳之间的消长平衡是维持正常生命的基本条件,而在中医学来说
“肾为先天之本,肾又有肾阳与肾阴之分。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,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。只有肾阳的蒸腾,脾土才能斡旋而有运化,腐熟之能。也只有肾之摄纳,肺气才能下降,通调水道,下输膀胱,大肠也因此化糟粕。”如《医贯。内经十二官论》所说:脏腑的升降活动“惟肾为根”。
肾乃人体生命的原动力。
“肾气丸”为补肾祖方,后世医家对本方推崇备至。“肾气丸”的组成,符合了“阴生于阳,阴根于阳”,“孤阳不生,独阴不长”,即阴阳兼顾。“肾气丸”寒热并用,阴阳之药同方,水火兼补,不湿不燥,开合同用,使水去而阴未伤,扶阳而火未升。而上述之诸证,病虽各异,然病机是一样的。近代多用此方治疗肾炎、糖尿病、高血压、肺气肿、气管炎、尿崩症、性神经衰弱、更年期综合症等疾病。而在临床应用“肾气丸”加减治疗各病症,也有逐渐好转的疗效,其中就有:慢性肾炎、肾病浮肿、周痹、前列腺综合症、腰痛、不育症、肾虚咳喘、糖尿病、舌痹、高血压、足根痛、转胞等。
“肾气丸”为补阳剂的代表方,方中去桂、附,既是补阴代表方“六味地黄丸”。此方是宋钱乙从《金匮要略》的肾气丸减去桂枝、附子而成,治肾祛诸证。《小儿药证直诀笺证》说:“仲阳意中,谓小儿阳气甚盛,因去桂、附而创立此药,以为幼科补肾专药。“六味地黄丸”的功用为滋阴补肾,主治肾阴虚证。“六味地黄丸”以三补三泻为方中特点, 三补为:熟地黄,滋阴补肾,填精益髓;山萸肉补养肝肾,并能摄精;山药补益脾阴,亦能固精。三泻为:泽泻利湿泄浊,并防熟地黄滋腻恋邪;
杜丹皮清泄相火,并制山萸肉之温涩;茯苓淡渗脾湿,并助山药之健运。
“六味地黄丸”以补为主; 肝脾肾三阴并补,以补肾阴为主。本方适当配伍清虚热之品,亦即王冰所说:“壮水之主,以制阳光。”
由于“肾气丸”疗效显著,后人在此方基础上裁出甚多名方,其中除了“六味地黄丸”,“肾气丸”衍化方尚有济生肾气丸、八仙长寿丸、
麦味地黄丸、左归丸、右归丸等几十数种方,其应用之广泛,变化之多异,实非它方所能比拟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